Monthly Archives: March 2006

六歲以前的原生家庭與“愛”

睡醒的時候,覺得自己生病了。已經是黃昏了,眼前的東西都有幾些昏沉,額頭是熱的。努力地回想剛才的夢境,卻什麽也想不起來,只記得那種感覺不好。有幾分惶恐,有幾分孤單,還有幾分難受。仿若一個人,在一個荒島上,找不倒回家的路。   “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,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,海也不再有了。”——不知道為什麽,坐在床上的時候,我就想起這句話。這是《啟事錄》裏的話,被安妮寶貝放在新書《蓮花》裏,當做第一章的題記。讀到的時候,忽然心動。不忍心繼續往下讀,只是陶醉在這般華麗的言語裏。   安妮的文字確實很有功夫。天地和時空,過去與未來,滔聲與靜默,都包容在這短短的一句話裏。小說的第一句話,就呈獻如此的豐盛,是巨大的引力,要牽你去往一個關於天地生命的旅程——這就是安妮。每一本小說,每一篇文字,都是對靈魂的挖掘。   從床上起來的時候,覺得自己應該繼續休息。不過,看見桌子上那本厚厚的《存在與時間》,向着再過兩周要叫我的論文,要交心理學的參考書目,今晚要去靈糧堂聽我“心靈醫治”的課程,也該為即將到來的復活節旅行慶典做些准備……好吧,不能偷懶了!   生病的感覺,讓我還是不禁想要叨嘮幾句。 心理學裏有一個共識,那就是孩子6歲之前經歷的事情,將對這個人有一生的影響。6歲之前經歷的人和事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,品性,對人,對世界的態度。于是,接受心理輔導的人們,通常都會被要求描述他們的童年,原生家庭等等有關小時候的記憶。   “請告訴我,在你小的時候,有沒有什麽事情,什麽人讓你感覺被愛?”——我每次面對陌生的受訪者都會問這個問題。 “爸爸背我在肩上的時候。” “夏天媽媽給我一瓶可樂。” “放學回家在爸爸腿上撒嬌。” “在公園裏奔跑,回頭看見父母對着我笑” “媽媽背我去醫院。” “媽媽摸摸我的小腦袋。” 這些都是我聽到的答案。而我自己的答案是:“小時候生病,躺在床上,身體有幾分難受。爸爸下班了會來摸摸我的額頭,媽媽會喂我吃飯,給我講‘特種兵’的故事。那時候,我覺得很溫暖,我很被在乎,我被愛了。”   每個人小時候對“溫暖”,對“愛”的體驗,直接影響一個人成長裏都溫暖以及對愛的索求。每當我感覺我需要愛,需要力量的時候,我就會“生病”,我就會“使壞”。因為,我潛意識裏的溫暖和愛,是在“脆弱”的時候,“不健康”的時候才得到的。于是,我的性格裏,多多少少就有些叛逆,有些和別人不一樣。我“使壞”的時候,並不是因為我真的“很壞”,而是我想通過這樣的“不健康”來換取我要得到的“愛”與“溫暖”。   嗯嗯。感覺生病的時候,就感覺到自己的脆弱和孤單。陷入某種矛盾中:“繼續生病”就會“繼續得到愛”,但也會“繼續承受疾病的痛苦”。于是,這也就解釋了我性格裏很深很深的矛盾。   對愛理解為“被爸爸背在肩上”的人,心靈的最深處渴望一個穩固依靠,也許會一直追求某種安全感。他會在潛意識裏尋求依靠,當別人為他承擔了某些重擔的時候,他就會覺得被愛。若他沒有感覺被愛,那是因為他的重擔太重,似乎還沒找到可以和他一起分擔的人。   對愛理解為“放學在爸爸腿上撒嬌”的人,簡單快樂。對愛的追求會很自然並且單純,都是只關自己的感覺。只要有人給他一個小小空間,給他一些自由他就會滿足。   對愛理解為“媽媽摸摸我的小腦袋”的人,也許追求某種被肯定。這種肯定不一定來自別人,而也可能是某種自我發現,自我肯定。他會常常用別人的語言或者環境的反映給自己積極或消極暗示。他對愛的理解可能是很主觀的,一旦他認為值得,他就會竭盡全力去做。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Leave a comment

Agape的愛

這幾個星期,我通過質問“真愛是什麽”來探討“同性戀”,“同居”,“性與愛”的問題——我和身邊的朋友談論,找牧師和師母探討,也找了做家庭婚姻輔導的“專業人士”探討這些問題。 在MSN上,想做個總結,也想暫時暫停我對這些問題的探討。   我拋出來的問題是: 1.  真愛是什麽? 2.  愛在一段‘人際關係’(relationship)裏又有多少地位? a)         許多穩固成功的愛情早就轉化成“感情”,“親情”,不再是單純的愛情。 b)        許多愛情,背負着‘面子’,‘道德’,‘責任’,‘文化’,‘金錢’的重擔,雖然是冠冕堂皇的愛,愛卻失去了它的光澤。 c)         反倒許多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思維和行動,仔細去看,其實為都是單單只為愛。比如‘婚外情’,‘三角戀’,‘同性戀’(e.g. <斷臂山>裏的愛情),甚至我所提出的‘第四類感情’——他們愛得很辛苦,卻是最純粹,最徹底的相愛。 3.  以上都是理論,為什麽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雖然追求愛,但面對了“三角戀”,“婚外情”,“第四類感情”我們都覺得自己心裏不舒服,把這樣的愛背負得氣喘吁吁?甚至,覺得一定哪裡“錯”了。   我探討至此的答案: 我回到最初提出的問題“究竟什麽是愛”來看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。 愛是兩個彼此有好感的人在一起嗎?(愛的模式是什麽?) 愛是一生一世嗎?(愛是責任嗎?) 愛是要一男一女嗎?(愛是道德嗎?) Answer: Yes and NO!     希臘文裏,同樣一個“愛”(love)字,卻有4個不同的等級。當你說“我愛你”的時候,究竟你是在說那個等級咧?   1.  Eros——兩性之間情慾肉體的愛。指向性愛。 2.  Storge——情感的愛。可以是父母親對子女的愛,弟兄姐妹親戚之間的愛。 3.  Philia——涉及身心靈的熱情,親密而溫柔的關係,是人間最高的愛。Philia是不由自主的愛,帶有一種本能性。是一種強烈的感覺。儘管人間最高的愛,它卻可能隨着時間,隨着環境變得冷淡。 4.  Agape——最高境界的愛,無條件的愛,上帝對人的愛。Agape的愛是經過理性思考而做出選擇的愛,並且含有敬重,尊崇的意義,有能力去愛不可愛之人的愛。  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1 Comment

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

11點半。我站在我的花園裏。3月秋末的悉尼的夜晚,天空很晴朗,已經是很冷了。我是一個“Winter Person”,喜歡這樣冰冰的溫度。手裏拿者一杯熱巧克力,一個咖哩雞肉麵包,自己一人坐在花園的階梯上。沒有月亮的晚上,星空特別璀璨。   “你還是和以前一樣。感覺中,你決定了的事情,誰也攔不住。你決定不做的事情,誰推你你也不會動。”——20歲的第一天,把留了快兩年的長髮剪掉了。每個人今天見到我,都一副驚愕的樣子。“OMG!”“OMG!”“OMG!”——這是我今天聽到最多的話!   頭髮是人的第二張臉。有人喜歡我的長髮,有人十分厭惡。可是,不管我把長髮留着,亦或是我把長髮剪了——內心的我,始終都還是一個長髮飄飄的孩子。不知道為什麽,從小就嚮往有一頭長髮,直到長大了,還會常常幻想自己站在海邊高高的懸崖上,穿一身白色的長袍,聽海風呼呼地在耳邊吹呀吹,長髮就飄呀飄的。   19歲過得很燦爛。好多開心的事。好多歡笑。好多果實。19歲,大概是我活到現在最美的一年了。不過,19歲也有一些陰霾。我對上帝說:“聖靈啊,醫治我。因為神是光,我的生命在你裡面,就當毫無黑暗。我把我最愛的,留了兩年的頭髮剪掉,代表我和上帝你立約——我要走出所有的陰霾,做一個全新的我。”我和燦爛的19歲說再見,帶着一個又一個的感恩,要從一個榮耀,走向另一個更豐盛,更燦爛的榮耀。   我的理髮師是越南人。動剪刀之前,笑着要我說:“Hey, say goodbye to your long hair!” 我以為那一刻我會很難過。因為這是我寶貝了兩年的頭髮,在遭遇了很多反對之後,終於好不容易留下來的一頭長髮,是我的夢想,是我的最愛。可是,我居然也就這樣的,快快樂樂地和它說goodbye!   也許,我更以為,被剪去的,其實並不是我的一頭長髮——而是生命中那些還不夠光明燦爛的陰霾。有機會我還會把頭髮留長,穿上白色的袍子,站在高高的懸崖上,面朝大海,體驗春暖花開。   生命裏,有些東西,有些人,有些事要我們去放棄。好像很難,但是,你知道嗎,放棄不等於失去——心理上,我永遠是那個長髮飄飄的男生——只不過,我選擇了用放棄長髮的方式來和我的上帝立約,要祂醫治的能力在我身上涌流。 放棄是一個選擇,更是一個交換。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我們都是“喜新厭舊”的。于是,我總得做點什麽,去得到新的生命,新的人,新的事。   “若有人在基督裏,他就是新造的人。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!”——《哥林多後書》5:17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1 Comment

我 的 矛 盾

12點的時候,有朋友從MSN上對我說Happy Birthday。 那時候,我正在發送Email給一些在中國的朋友,問他們怎麽沒有告訴我3月6號的時候安妮出了她的新書,叫《蓮花》。   19歲過得好開心。365天,大概有362是開開心心的吧!我很滿足。 安妮寶貝不在我的19歲裏。但20歲生日的今天,我開始懷念她的文字。 17歲18歲的時候,安妮的文字,曾是我枕邊的必備品。我甚至曾經說過:“這個世界似乎只有安妮懂得我在想什麽。”因為她和我一樣,是一個不喜歡說謊的傢伙。喜歡把事情的表層一點一點地扒開,看到人心底最深,又最真的東西。   她甩了一個男朋友。因為那個男生向她提出同居的要求。讓她覺得,之前他對她的好全都變質了。她告訴我:“宿舍裏8個同學,4個已經不是處女了。” 她是我很好的朋友,我們什麽都會說。她問我作為一個男生,對同居的看法。我說:“兩個人在一起本來就應該尊重彼此的價值觀和原則。在同居問題上,我沒辦法給你確切的答案。但我絕對不會對同居行為做任何負面的論斷。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,絕無統一標準。”   我對我的朋友說:“能和一個人坦然地討論信仰,人性,討論感情的問題,是很寶貴的。可是,當我們對人性了解得太深,我們把事情看得太徹底,最終留給自己許多失望。”   和我的朋友聊起我們年輕的愛情。 我告訴她,我想寫的《擁抱》,會是一個關於“三角戀”甚至“四角戀”和“婚外情”的故事。我想要重新質問所謂“幸福愛情”裏“愛”的成份究竟有多少。雖然說,穩固的婚姻是要靠愛情來維持,但進入婚姻裏的愛情已經不是最純的愛情了。它被蓋上了某種目的,某種道德的標準,某種家庭的壓力,還有某種所謂的責任。已經轉化成‘感情’,‘親情’,或是某種‘家的安全感’了。   安妮的書中紀錄了一段關於“性”與“愛”的對話。說的是,一個女人不可能在做愛之前和一個男人真正的相愛。即使有“短暫的時間彼此試探,貌似在相愛。那也只是為了在等待與之做愛。”   “如果有人只願意長時間地交談電影,旅行和天氣,而沒有興趣肌膚相親,那門他們也許是視彼此為中性。沒有愛情,友情照樣也很寡淡。精深化活動不足夠成為男女之間的強有力支撐。很快就會視同陌路。”   “愛,是與婚姻,與年齡,與身份,與個性……任何一種社會性的配置都無關係的東西。它有時候只是一多隨遇而安的花。開一開。就要謝下。與花的身體性,並無異常。”   這都是安妮的話,我很讚同。愛情的本性就是隨遇而安。這不是“花心大蘿卜”,也不是“見一個愛一個”,因為“隨遇而安”和“放縱情慾”根本就是兩回事。 “隨遇而安”是某種自然的相遇與相愛。它很美,我們不必刻意去控制。 “放縱情慾”是主觀刻意地以情慾為目的地尋找歡樂。 愛情應該是隨遇而安的。不該被道德束縛,不該被任何一樣的思想束縛。相愛的人,就該在一起。   可惜,如果我要說:“讓我們一起來沖破社會傳統道德束縛,來面對人性真實的一面。”我非要被打成“黑五類”不可。怪不得有人說,“道德是對不完美之人性的某種約束”。   于是我就陷入一種矛盾中。 該去面對人性最真實的那一面?還是該屈服所謂的“道德”?   張小嫻說:“我們可以喜歡很多人,但最終只能和一個人在一起。”這句話很真實。但我卻懷疑起最終在一起的那兩個人,究竟是為了相愛,還是為了家庭?為了道德?為了婚姻?為了金錢?為了面子?為了年齡?為了以後生一個孩子? 在婚姻裏,愛情究竟有多少地位?道德又有多少地位?責任的地位是不是早就大過愛情?   這就是為什麽我想要構思一個關於“三角戀”和“婚外情”的故事。因為婚外情100%違背道德,100%是不負責任的行為,你也可以稱婚外情裏的男女是“奸夫淫婦”——但他們卻是為了相愛。婚外情裏,單純的“相愛”超越了“道德”的界線。   又有朋友勸我說:“最後和你在一起的那個,可能不是你最愛的,卻是最適合你的!” 我不喜歡這個說法。我依舊想和我最愛的人在一起。 我剛剛告別我的Teenage。也許我年輕氣銳,對於“傳統觀念的愛情”打了這麽多問號,但我只是希望每個人要去面對人性最真實的一面,不希望自己的愛情被別的東西取代。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2 Comments

“生” 因 “死” 而 美 麗

哲學課堂裏,可以和偉大的思想對話——這是一種享受。對我來說,學習哲學,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,另一方面又是為了領略人心的豐富與精彩。學習的時候,其實我並不是在尋找答案。因為我不相信有惟一答案。但我確實是在尋找着什麽——也許那個東西,叫人生頓悟,思想裏的精彩!   我在學習“現象學與存在主義”,今天,我們談論了海德格爾(Heidegger)的《時間與存在》(Being and Time)。說到存在的三個形式:“Being-in-the-world; Being-with-others; Being-towards-death”(存在於世,與他人共在,走向死亡的存在)   我問老師:“我不理解關於Being-towards-death。既然對海德格爾而言,死亡是不存在,為什麽朝向“不存在”的存在會是一個有意義的存在形式?” 老師想了一下就回答我的問題:“When we were born, we began a journey towards death. The world, or the existence, or the Da-sein only becomes meaningful to us because the time is finite for us. Only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Leave a comment

起床的溫暖

“有沒有一種擁抱,是在很累很累,壓力很大的時候,有人能夠給予。把她抱得緊緊的,順便掉幾滴眼淚。漫漫長夜,孤獨與黑暗侵襲在心頭的時候,能不能抱着她睡覺,不要放手,可以把腦袋埋在她的胸懷裏。我們只是相擁,並不是要做愛。”——他和我一樣,渴望一個擁抱,卻不知道世界上究竟會不會有這樣單純的擁抱。   現代人有太多感情的問題,太複雜了,也許只是因為當初我們不肯給彼此一個單純的擁抱。常常聽見這樣的故事:兩個人戀愛,很快就同居,先是快樂甜蜜,然後不久就傳出吵架的醜聞,最後不開心地分手。大家都傷心,發現原來同居並找不倒想像中的那份溫暖。彼此在這個年齡裏所要的,也許根本就不是身體,而只是一份溫暖——就是在累累的時候,有人來關心;在壓力很大的時候,有人來抱一抱;在孤獨的夜晚,有人來陪一陪;在開心的時候,有人在身邊一起大聲地笑;在傷心的時候,有人遞一張紙巾把為你把眼淚擦干。   這是一份溫暖。算不上非得是愛情裏才能找到。但已經超越普通的友情。我不知道這算什麽,也許就是傳說中的“第四類”感情——但我想,這份溫暖,本該在親情裏找到歸宿才對,可是XX政府實行一胎化政策以後,我們“獨生子一代”需要的這份溫暖便再也尋不見它應有的歸宿。     “我和她就是這樣。不是普通朋友了,但她也不算我的女朋友。”他說“那天我們抱着睡覺,什麽都沒做,真的。就這樣抱着一整夜。大概是我來了悉尼後,最溫暖的一個晚上吧。”說話的時候,他好像還沉浸在某種幸福裏。   “我們都並不想要彼此的身體。可是,我們都需要溫暖,都需要愛。”他繼續說。我拼命點頭。 “鬧鐘嚮的時候,我先醒來。她還在迷迷糊糊地懶床。她掙開眼鏡的時候,看着我,不知道為什麽,她叫我‘爸爸’。叫了兩次‘爸爸’。然後說:‘起床的時候,看見身邊有人,真好!’她那時候的樣子,很美,好像很幸福。”     聽了這段對話,我不知道你怎麽想。心理學系的學生總是有機會接觸奇奇怪怪的人們,聽奇奇怪怪的故事——也許這個男孩覺得他應該接受心理輔導來調整這段感情——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再美不過的故事了——兩個戀家的留學生,渴望溫暖與愛。彼此要的,不過是一個擁抱,不過是清晨醒來的時候,不再看見冰冷無聲的空房間,而有人在身邊,就像在家的時候,每天有爸媽來催促起床。   我承認這樣的感情很奇怪,這絕對不是為了欲望而放縱的“一夜情”。它乾淨,它靠近人性最深最真的那一部份。雖然它沒有辦法變成最真的親情,它也不是愛情,又超過友情——“四不像”的感情,卻充斥着純真,還有我們心底最深最深對溫暖的呼喚。   我該不該說,這樣的“第四類”感情,已經超越了愛情的境界?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Leave a comment

掉下長不回的羽毛

    悉尼開始有冬天的感覺。清晨的風涼涼的——我喜歡在這樣天氣裏,穿一身白色的衣服,看好藍好藍,看紫色的花兒開得明亮——忘記一切的忙碌,仿若自己還是那個17歲的不知天高地厚傻小子。   晴兒發給我她今天照的照片,還是穿着 那件我最喜歡的E-Learn的花格子裙。我說:“小樣兒,看上去和三年前沒啥差別嘛!” 說完的時候,心裡咯凳地一震——時間過得真快,離開初戀的季節,居然已經三年了。三年前,那趟從長春去往哈爾濱的火車上,手機裏我說:“等咱畢業了,帶你去滑雪!”——那時候,我是喜歡仰頭看天的孩子,冬天哈爾濱的天空很晴朗,藍得讓人心醉。我站在雪地裏,仰頭看着藍藍的天,偶爾有飛機飛過,不知為什麽,覺得是莫名的心痛。仿若那預表着一個遙遠的夢想,而我卻注定只能在地上觀望,看它飛,看它飛過,就是不可觸及。是的,時間證明了一切——還沒畢業我就來了澳洲,再也沒機會去實現那時的諾言,那個夢想。   看今天晴朗的天空,呼吸冰冰的空氣,我知道我離開我的17歲已經很遠。哼起王菲的《單行道》,那是17歲時候喜歡的一首歌,歌裏說“一路上,那青春小鳥,掉下長不回的羽毛”……   從初中到高中,從13歲開始,我的綽號就叫BIRD。也許我真是那隻青春小鳥,在歲月的旅途裏,哭泣和微笑,掉下長不回的羽毛,又長出會掉下的羽毛——總之,飛呀飛,從廈門飛到了悉尼,從13歲飛到了20歲,從浮青春的躁飛到了生命豐盛,又要飛去很遠的地方,會有溫暖和喜樂。     悉尼的冬天在6月。而北半球的6月卻是炎熱夏天。當我穿着厚厚的風衣,你卻打赤膊在海邊游泳。有時候,覺得那是一個“回不去”的家,就算回去了,一切也都不一樣了,對我來說,那只是我掉下的一根羽毛,美麗,卻長不回去。   既然如此,就邁開腳步,繼續流浪,不要回頭。不必回到從前,因為我會找到我的家,我歇息的枝頭,一個簡單的毛草窩,有嘰嘰喳喳的幸福,有不怕寒風的溫暖!  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Leave a comment

告別Teenager

為了“慶祝”我在農曆意義上不再是teenager了,放學後我跑道麵包店買了一些好吃的麵包,帶去教會分給大家吃。 今天是白色情人節,沒有巧克力,就吃麵包吧!!   那家麵包店的麵包超級好吃。我買了六款不一樣的口味。叉燒包,沙茶牛肉包,芝仕包……   不知道為什麽,總會想起從前在廈門過的小日子。喜歡吃東海樓下水晶宮的麵包。最喜歡那個叉燒包和那個辣辣的咖哩雞肉包。後來上高三的時候,有時候早早沖到輪渡,在安德魯森買好吃的麵包,早晨的麵包剛剛烤好,都還熱熱的,一個給自己,一個給晴兒。然後到了學校的時候,還有晴兒媽媽做的“愛心三明治”~!   嗯嗯。19歲過得真燦爛。 4月半夜打電話報警抓吵鬧的同屋(很拽吧)   5月順利考完雅思 (爽呆了)   6月第一次把“我愛你”說了出口,說給了最愛的女孩子 (緊張得要命)   7月參加Hillsong Conference (得着甚多)   8月參加遠志明雪梨講道 (擠死了,200人的教堂擠了1000人)   9月出海釣魚 (暈船了)   10月SIBT第一學期順利結束 (真厲害)   11月送別Chester 和 Jowai (有點小傷心,後來發表了這篇文章在《生活》)   12月聖誕音樂佈道會 (過年咯!)   1月第一次做中英翻譯 (把印度和印尼搞錯了)  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Leave a comment

不 退 則 進

我最喜歡的詩人是顧城和海子 顧城說:“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,我卻用他尋找光明”——1994年,顧城在紐西兰的激流島用斧頭砍死了自己的妻兒,然後自殺。 海子最膾炙人口的詩歌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》,寫滿了祝福,寫着對生命的熱情:“從明天起,做一個幸福的人!”寫完這首詩歌一個月後89年3月26號,他在山海關臥軌自殺。身邊有四本書:《聖經》,梭羅的《瓦爾登湖》,海雅達爾的《孤筏重逢》和《康拉德小說選》。     為什麽,他們滿懷對生命的熱情,卻是以這樣的方法來結束自己的生命? 我的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過,他們都是熱愛生命的人。 想過很久,才有幾分認同老師那時候的說法。也許他們對生命愛得太多,期待得太多,于是就失望得很多,不忍心看見它的不完美,不忍心看見它的殘缺。   有時候,看見在苦難裏奮鬥的人們,我很想為你的堅持而鼓掌。看見你在苦難裏流淚,煩惱,傷心,我想給你一個大大的掌聲。因為你沒有放棄。看見你在“逆水”中“行舟”——我要告訴你,你不是“不進則退”,你是“不退則進”!每一分鐘的堅持,都是你榮耀。   很多東西沒有你想像中那麽可怕。邏輯裏,你說:“豬不是螞蟻”並不代表“不是豬的全是螞蟻”。 你說:“這件事情不簡單”,邏輯上,你會發現這意味着“這件事情也不難” 當你生命裏有太多事情讓你覺得“不好”,其實,那只意味着生命不是“很壞”。 只要你活着,你有那口氣——就是你無限的財富,可以創造自己的明天。 ——但,得從今天起,愛自己,愛別人,愛身邊的世界。     海子說:“從明天起,做一個幸福的人” 他錯了。 明天,他就自殺了。 如果他說:“從今天起,做一個幸福的人。”于是就堅持着,微笑着,尋找點滴的樂趣。 他會在起伏的生命裏,享受生命更多的樂趣。   熱愛生命以前,我們該學會愛自己更多。並且,是從今天起,不再等待。 逆水行舟,這樣的堅持,是“不進”,卻也是“不退”!我要為你鼓掌!  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一首很美的歌,海子為詞。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》http://www.lt888.net/music/mcdh.wma 从明天起,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、劈柴、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,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,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1 Comment

追 沒人夢見過的美夢

選課的時候奇怪為什麽哲學課明明只有3個小時,卻要分開在三個不同的時間上,每次只上一個小時。   走出哲學課堂的時候,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。排課的老師真有公德心,真是善解人意!區區一個小時,我們從伯拉圖談到了康得,從存在的客觀性談到了主觀的認知決定了實物的存在,從現象的本身談到了存在的本質——忽然想起黃彼得牧師曾經說:Philosophy is talking something about nothing – 我終於體會到了!   躺在床上,看窗外很好的午後陽光,聽最美最美的班德瑞,吃薄荷巧克力。 暫時忘掉胡塞爾,忘掉笛卡爾,忘掉康得,忘掉薩特,忘掉海德格爾——我想他們是對的,即便這些人死掉了幾百年了,他們依舊以某種方式存在,至少,讓我的日子過得很不簡單的人們,就是這群整天胡思亂想的哲學家們——嗯,忘掉他們的時候是最愜意的時候!       忘掉了他們,就好好想我自己。  13歲的時候,我開始受唐崇榮影響,想要明白更多存在的道理,于是立志要修哲學。  14歲,15歲和16歲都一直在試圖了解更多哲學——從書籍,從講座,做電影……  17歲的時候,因為身邊發生一場讓我流淚心痛的強姦案,我立志要修心理學,輔導受傷的心靈。  17歲底的時候來到澳洲,18歲和19歲都在為這個夢在奮鬥,直到快20歲的時候,我蹋進大學的哲學系和心理學系的課堂。    大家都在喊大學好難——我亦一樣。不過,我要痛並快樂着!   許多人為了移民,或者父母給的壓力,或者乾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,只知道很多人讀了會計,于是就去讀會計——有人說,會計的課堂90%是亞洲人,亞洲人裏90%是華人,華人裏90%是中國大陸人。   我是華人——我在做“沒人去做的事”,我在學“沒人學的玩意兒”,哲學課堂裏惟一一個亞洲面孔,心理學裏至今知道只有2個華人——可是,我在追“沒人夢見過的美夢!”   我很慶幸我在做我喜歡做的事情。   我很慶幸我曾經有一個夢,我得到了這個夢,也正在完成這個夢!   我有慶幸我會是一個挑戰夢想的人。有一天,我會有機會說:“我終於夢想成真了!”   老掉的時候,我會浪漫地說:“我把青春獻給你——我的夢想!”我沒有浪費我最好的時光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,我沒有浪費我的最好的時光去煩惱,去報怨,去折磨!   我永遠不會後悔我選擇的路——因為這是我的夢 我也知道我要付出很多——我會好好地堅持,好好的用功——美麗的夢都是用汗水和微笑建起來的!   我總是這樣躺在床上給自己打氣——于是就不會放棄!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Uncategorized | 1 Comment